浓情清明 清润童心——文昌市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
新闻来源:本站原创 时间:2024-04-03

清明节,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其起源和流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传说。

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最初,清明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,标志着气温升高,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古时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和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,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性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。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,与晋国的忠臣介子推有关。介子推为了救饿晕的晋文公,从自己腿上割肉相救。晋文公即位后,为了纪念介子推,将其死的日子定为寒食节,全国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
清明节不仅是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。它融合了“节气”与“节俗”,成为一个综合节日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“感恩纪念”和“催护新生”两个象征意义。人们通过祭祀先人,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,同时也庆祝新生命、新季节的开始。

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,包括祭祀、踏青、放风筝、荡秋千等。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,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。此外,插柳和戴柳也是清明节特有的风习,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春天的到来。

青团,作为清明节期间的传统食品,其由来和传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,因此,我们文昌市幼儿园举办了青团制作活动。

青团的制作和食用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。据《周礼》记载,在寒食节期间,百姓需要熄火,“寒食三日”,因此在这段时间内,人们会准备一些可以提前制作、不需要烹饪的食物来充饥。青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,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的饮食需求,也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特色食品。

在中国不同地区,青团有着不同的叫法和制作方法。例如,在上海和宁波地区称为青团,在苏州称为青团子,在杭州则称为青团子或清明团子,南京地区称之为清明团或春团,温州地区称之为清明饼儿,金华地区称之为清明果儿,这些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食文化。

青团的制作通常采用一种名为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,将其捣烂后挤压出汁液,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混合揉和,制成团子。团子的馅心一般使用细腻的糖豆沙,并在包馅时加入一小块糖猪油。团坯制作完成后,入笼蒸熟,出笼时刷上熟菜油,使青团表面油绿光滑。青团色泽油绿如玉,口感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,甜而不腻,肥而不腴。

青团不仅是清明节期间的美食,也是江南地区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,因此在民间食俗中占有重要地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逐渐淡化,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应令尝新的食品。人们在清明节食用青团,既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,也是对春天和新生命的庆祝。

青团不仅是清明节的传统食品,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重要符号。通过了解青团的由来和传说,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清明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。

大四班——童谣《清明谣》

清明节,我们用鲜花和泪水缅怀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人,用感恩和敬仰回报他们的付出,愿我们在怀念中前行,在记忆中成长,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!

供图:各班老师

供稿:  符敏

审核:  园领导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19 © All Rights Reserved.

琼ICP备19003989号 文昌市幼儿园